最古老的寫有漢字的紙張是什么樣的?其上的漢字又是何種形態(tài)?在20世紀的最初十年,瑞典的斯文·赫定及其以后的英國人因斯坦、日本人桔瑞超等在我國西北地區(qū)的樓蘭城址上大肆挖掘,獲得大批資料,其中主要是魏晉時期的木簡殘紙文書資料。這些墨書的殘紙上有最早三國魏齊王曹芳嘉平四年(公元252年)到最遲建興十八年(公元330年)的年號,其內容除公文文書外,還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,甚至還有練習書寫的殘紙,書體除介乎隸、楷之間的楷書外,還有行書和草書。這些發(fā)掘出的書寫在78年之間的500多件殘紙簡牘,彌補了中國書法的重要缺失,也為書法史提供了可信的寶貴資料。這些殘紙中的楷書帶有明顯的隸書筆意,結體方整而稍扁;行書欹側之勢明顯,筆畫的簡省及連寫已很成熟;草書一紙雖極殘破模糊,但細看實為章草佳作。這些都說明了當時的書寫水準很高,由此才有可能孕育出像王羲之父子那樣的杰出代表,同時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王羲之書寫《蘭亭序》的真實可能性。
(責任編輯:陳冬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