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楊重琦
1949年8月26日大皋蘭解放了。此時的大皋蘭剛剛經(jīng)歷兵荒馬亂的戰(zhàn)爭創(chuàng)傷,民不聊生,滿目瘡痍。新生的紅色政權(quán)面臨著嚴峻考驗與挑戰(zhàn)。1950年大皋蘭分設(shè)11區(qū),138鄉(xiāng)。這11個區(qū)分別是:安寧、定遠、阿干、果園、西固、湟惠、石洞、保定、源泰、水川、北山。每個區(qū)成立了新的政權(quán)機構(gòu)開展工作,主要有兩個任務:重構(gòu)市場經(jīng)濟體系,穩(wěn)定物價,安撫人心,解決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;組織人力,籌備物資,支援前線消滅馬匪殘部,打擊暗藏的反動勢力和蠢蠢欲動的叛亂活動。1950年,大皋蘭采取雷霆手段,鎮(zhèn)壓了泥灣、高山無極道叛亂,保衛(wèi)紅色政權(quán)。
當時的皋蘭區(qū)劃很大,包括了今城關(guān)、七里河、安寧、西固、紅古、皋蘭、景泰、榆中北部等地區(qū)。
考察第30站:大皋蘭第一區(qū)安寧
安寧區(qū)是皋蘭縣第一區(qū)。安寧為什么成為皋蘭縣首區(qū)?原因有二:一是安寧和皋蘭地界交錯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二是地位日隆,形勢所需,當時解放軍要西進,安寧是必經(jīng)之路,必須確保安全。
大皋蘭和安寧區(qū)唇齒相依,淵源甚深。國慶節(jié)后,我們《皋蘭通史》編輯組來到安寧區(qū)實地考察。尋訪曾經(jīng)的皋蘭縣第一區(qū)的舊跡和變化。
今日之安寧,綠蔭掩映,大道寬闊,高廈鱗次,俊彩星馳,五業(yè)并舉,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安寧原面積80余平方公里,2022年又把皋蘭的九合鎮(zhèn)和忠和鎮(zhèn)合并過來,現(xiàn)有面積400余平方公里,相比過去大多了。
乾坤大變,舊跡不存,令人悶悶不樂。好在皋蘭縣政協(xié)主席彭斌嘉是個有心人,他在九合鎮(zhèn)當過書記,對九合和安寧很了解,且喜歡文史地理,平時注意收集這方面的資料信息。他說去吊場社區(qū)看看,那里有我們需要的東西。于是我們來到吊場,果然不出所料。

吊場社區(qū)地處安寧中心。吊場社區(qū)會議室墻上掛著許多1950年——1990年時期安寧的照片。這些土改時期的老照片難能可貴,前言上明確寫著“皋蘭縣第一區(qū)”的字樣。


安寧區(qū)因安寧堡得名。安寧堡始建于明代初期,堡名取“邊境安靖”和“邊患消寧”之意。明代先后在蘭州黃河北修筑了北大岔口哨馬堡(今十里店、費家營附近)、新城堡、西古(固)城、什川堡、鹽場堡、安寧堡等軍事城堡,以防元兵侵擾。安寧堡東北角和西南角與明長城(邊墻)連接,堡內(nèi)街道呈“田”字形。堡子正中南北走向為前街,北接倉院街,南通南城門,西面為后街,北連窟沱、倉院街。中街與前街十字為鼓樓。開東門南門,兩門上方用青磚砌筑,城周長六百四十步(約1060米)。堡內(nèi)北部正中建有三官廟一座,供奉堯、舜、禹塑像,明正德時修建。大殿氣勢雄宏,上方正中懸“參將傅津”豎匾一塊。1944年擴建安寧堡小學時被拆毀。


安寧堡現(xiàn)在僅存的遺址是城隍廟。穿過窄窄的巷子,我們找到城隍廟。城隍廟一正殿二偏房,香火繚繞,青煙裊裊,禪鐘聲聲。大殿正面墻有一幅《安寧古堡全景》圖,大門側(cè)墻上有一方乾隆五十七年夏月刻制的“功德碑”,上刻著捐款人的名字。這些痕跡也是安寧堡最后的守望者,它訴說著大皋蘭曾經(jīng)的輝煌與滄桑。

沙井驛是安寧的名勝古跡,我們?nèi)タ催z址,可惜連一點兒影子都沒有。遺址被圍在編組站里,禁止行人進入。我們只能站在遠遠的山坡上看一看。

明萬歷時編的《莊浪匯紀》載:“明洪武間設(shè)驛站,”即列有沙井堡。
“堡城周圍共長二百八十八丈,高連女墻三丈五尺,底闊三丈,收頂一丈。東西城樓二座,腰樓兩座,東、西、南城門五合,角樓四座,敵臺二座,吊橋二座,城壕一道,攔馬墻一道。”堡內(nèi)建十字形街道,東西各建牌坊一,周圍住宅。設(shè)有“公署:察院一處,遞運所衙一處,防守公署一處,驛丞公署一處。”置“防守官一員。驛丞一員,驛吏一名,遞運所吏一名。”有“戶48戶,口660名。”

沙井驛堡乃明代兵部所轄驛站駐地,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,辦理郵遞、傳達官府軍政文書和接待來往官員(相當于今快遞中轉(zhuǎn)站、接待處)。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林則徐因虎門銷煙發(fā)配伊犁。戎途徑十里店,夜宿沙井驛,在《荷戈紀程》中記載:
八月初七日癸未,晴。辰刻行,出西門,過黃河浮橋。計二十四舟,系以鐵索,復有集吉草巨綆聯(lián)之,車馬通行。此天下黃河之所無也。十里,至十里店,名離城十里,實則倍之。又五里浸灣墩。又五里俞福墩。又五里沙岡墩。又五里安定堡。又五里三道橋。又五里沙井驛。將至驛處,山土塌陷,有僅留一蹊徑者,驛舍亦破損"。
名堡不復,逝者如斯;祈禱遺舊,凄然相向。

蘭州植物園上空航拍的安寧

七里河黃河大橋?qū)Π兜陌矊?br />

西北師大上空航拍的安寧

安寧街景——圖為安寧第一高樓眾邦國貿(mào)

大西北網(wǎng)航拍金牛街

位于安寧區(qū)的“人文始祖”城雕

位于沙井驛的天斧沙宮

安寧仁壽山
特附余之舊作《安寧賦》聊表追憶和安慰。
安寧賦
古為羌地,漢屬金城。南依黃河,扼絲路之咽喉,北望祁連,達西域之要沖。金戈鐵馬,氣凌匈奴之驃騎,劈荊斬棘。心動佛祖之圣僧。
滟滟兮月照花林,水波流韻;飄飄乎風舞纖塵,輕呤遏云。阡陌溢美,華軒留香;極目八野,心往怡神。霞光射而濕地靜,霧靄散而壽山春。暮色迷離,疑星河之落弛,廣廈次弟,似祁連之峰聳。
時序暮陽,尋芳踏青。駕輕車于鄉(xiāng)徑,賞綠蹤于原野;尋舊跡于古堡①,觀奇境于沙宮②。天高地轉(zhuǎn),仰探宇宙之奧玄.撫古思今,俯察陰陽之諦真。生命之源,憶華夏賡續(xù)之彩陶;地震新館,思張衡渾天之儀容。
芳華錦織,瓔珞玉瓊,長街聲歡,巷陌瑩晶。秘草幽處,小舟與鯉魚爭游,曲亭廊頭,霞色與紙鳶竟空。文溯閣中,四庫全書存瑰寶;國學館里,皋蘭書院續(xù)書聲。九洲高臺,黃天厚土塑莊嚴;五色丹霞,神工天斧現(xiàn)彩虹。
左進鳳凰山,縱一束冷花野草,端莊慈悲,拜寂清之古剎;③右出龍風峽,凌萬傾濤涌浪飛,璀燦爛漫,舞幽谷之蛟龍。出豪門,尋草庵。黛瓦雕磚,晩清民居之古韻,飛檐斗栱,徽派官邸之新風。
師交農(nóng)政城,五大學府④,常伴三更月明,蠟燭成灰育棟梁,厥功至偉;菊桂梅蘭竹,一園植物,⑤綻開千朵花蕾,匠心獨具出奇絕,冠蓋名豐。壘石筑居,賈商宿布衣之榻,⑥夙興夜寐,寒門集熒光之蟲。⑦空里流芳,琴齋鼓伯牙之弦,⑧壺觴盛宴,帛素歡鐘繇之風。聲香沸鼎,舉匏樽一飲,壯哉金牛街;彩練當空,紆長車欲渡,偉乎銀灘虹;閭閻動長慶之律,長街呈永和之韻。山川色黛,月影人動。鵲鳥歸而巷陌靜,群峰暮而城池雄。綠柳堤內(nèi),天河與蘭燈相映。女媧座下⑨,竹笛與蛙聲共鳴;
區(qū)曰安寧,山曰仁壽;安寧永久,仁壽年豐。區(qū)以名而飲譽,名以區(qū)而遠榮?;ㄩg借酒,獨上高樓;輕歌短賦,與風長吟。
注釋:
滟滟兮月照花林,水波流韻;飄飄乎風舞纖塵,輕呤遏云。阡陌溢美,華軒留香;極目八野,心往怡神。霞光射而濕地靜,霧靄散而壽山春。暮色迷離,疑星河之落弛,廣廈次弟,似祁連之峰聳。
時序暮陽,尋芳踏青。駕輕車于鄉(xiāng)徑,賞綠蹤于原野;尋舊跡于古堡①,觀奇境于沙宮②。天高地轉(zhuǎn),仰探宇宙之奧玄.撫古思今,俯察陰陽之諦真。生命之源,憶華夏賡續(xù)之彩陶;地震新館,思張衡渾天之儀容。
芳華錦織,瓔珞玉瓊,長街聲歡,巷陌瑩晶。秘草幽處,小舟與鯉魚爭游,曲亭廊頭,霞色與紙鳶竟空。文溯閣中,四庫全書存瑰寶;國學館里,皋蘭書院續(xù)書聲。九洲高臺,黃天厚土塑莊嚴;五色丹霞,神工天斧現(xiàn)彩虹。
左進鳳凰山,縱一束冷花野草,端莊慈悲,拜寂清之古剎;③右出龍風峽,凌萬傾濤涌浪飛,璀燦爛漫,舞幽谷之蛟龍。出豪門,尋草庵。黛瓦雕磚,晩清民居之古韻,飛檐斗栱,徽派官邸之新風。
師交農(nóng)政城,五大學府④,常伴三更月明,蠟燭成灰育棟梁,厥功至偉;菊桂梅蘭竹,一園植物,⑤綻開千朵花蕾,匠心獨具出奇絕,冠蓋名豐。壘石筑居,賈商宿布衣之榻,⑥夙興夜寐,寒門集熒光之蟲。⑦空里流芳,琴齋鼓伯牙之弦,⑧壺觴盛宴,帛素歡鐘繇之風。聲香沸鼎,舉匏樽一飲,壯哉金牛街;彩練當空,紆長車欲渡,偉乎銀灘虹;閭閻動長慶之律,長街呈永和之韻。山川色黛,月影人動。鵲鳥歸而巷陌靜,群峰暮而城池雄。綠柳堤內(nèi),天河與蘭燈相映。女媧座下⑨,竹笛與蛙聲共鳴;
區(qū)曰安寧,山曰仁壽;安寧永久,仁壽年豐。區(qū)以名而飲譽,名以區(qū)而遠榮?;ㄩg借酒,獨上高樓;輕歌短賦,與風長吟。
注釋:
①古堡。安寧堡舊址
?、谏硨m。天斧沙宮
?、酃艅x。報恩寺。在北環(huán)路旁,背靠的鳳凰山
④五大學府,師大農(nóng)大交大政大蘭州城市學院
⑤一園植物。蘭州生態(tài)植物院,各種花多得很
?、薏家轮?。指安寧民宿,誰想住就住
⑦寒門。大學里窮人的娃娃們刻苦學習
?、嗲冽S。師大音樂學院的練琴房
?、崤畫z身旁。濕地公園旁邊的雕塑“女媧補天”
考察第31站:大皋蘭第五區(qū)西固
大清早,西固政協(xié)朋友們就在黃羊頭的路口等我們,深秋寒風凌厲,天氣很冷,這讓我們十分感動。

大灘村
車子過了黃羊頭,向西拐進了一條并不寬闊的山溝,沿途廠區(qū)庫房一個挨一個擠得密密麻麻。過了隧洞就到了大灘村。大灘村是有名的韭黃和大蔥的產(chǎn)地,白土坡就在大灘村后面的高山頂上。
剛剛下過雨,道路泥濘不堪。車輪打滑?在泥坑里走不動了,我們只好下車步行半個小時才爬了上去。



烽火臺遺址高約8米,寬約10米,像一只雄獅臥在那里,威風凜凜。烽火臺建于明代,山脊上隱約可見明長城蜿蜒而去,周圍用鐵絲網(wǎng)保護起來,烽火臺和長城連為一體,交相呼應。烽火臺周圍視野開闊,極目遠眺,群山如黛,遠處山巒籠罩在青霧之中,象一副美麗的圖畫。露水打濕了衣衫,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味兒。山坡下的小灘村阡陌交錯,房舍清凈,若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中的世外桃源一般。





實地走訪白土坡烽燧遺址
我們離開白土坡烽火臺,又直奔扎馬臺墩烽燧。白士坡距扎馬臺30多公里。沿途有許多色彩斑爛的霞丹地貌,這讓我們看到大皋蘭還有這么多未開發(fā)的風景資源。
扎馬臺墩座落西固區(qū)東川鄉(xiāng)坡底村南面海拔2000多米的龍爪山,此地平坦開闊,坐南向北,呈居高臨下俯瞰黃河之勢,是一處屯糧藏兵的好營地。扎馬臺向西還有虎狼臺、騾脊臺、青石臺。唐末宋代,大皋蘭除李憲收復由漢族統(tǒng)治之外,其余時間被吐蕃、西夏、金、蒙古等少數(shù)民族占領(lǐng)。

實地走訪白土坡烽燧遺址
白土坡烽火臺在黃河以西,扎馬臺墩在黃河以南,它倆像兩個忠誠衛(wèi)士守護著大皋蘭。
扎馬臺有兩種說法,一種是習武占樁之意;另一種是扎馬一詞出自蒙語,古代蒙古民族宮廷宴會叫扎馬宴,是融宴飲、歌舞、游戲和競技于一體的娛樂形式。宴會每年六月?lián)窦张e行,王爺貴族正襟衣冠,寶馬金飾,皇帝盛服御殿,君臣宴樂飲酒,狂歡不巳,扎馬臺名由此而來。
站在扎馬墩向西望去,河口盆地群巒環(huán)繞,雄渾遼闊,大河奔流,氣象萬千,好一處藏龍臥虎之風水寶地。







實地走訪在扎馬臺

大西北網(wǎng)早先航拍的扎馬臺
我們此次考察還有一個目的是判斷金城位置到底在那里?金城縣治所到底在那里?
公元前127年漢設(shè)金城縣(皋蘭縣前生)。公元前121年,霍去病長途奔襲,大破匈奴。李息則奉命在黃河南岸筑金城。現(xiàn)在流行的說法是,李息所筑金城在今西固金城公園一帶,金城縣治所也在這里,對此我不以為然。

金城公園內(nèi)的李息雕塑

西固街景

金城公園內(nèi)的西秦樓

河口古鎮(zhèn)前的黃河大橋

黃河岸邊的河口古鎮(zhèn)
我認為:李息所筑金城位置在今河口南岸,不在西固金城公園一帶。有三點理由:
一、數(shù)萬軍馬安營扎寨要選在平坦寬闊,物產(chǎn)盈實的地帶,大軍渡河擇水流平緩,便于船渡之處。河口地勢開闊,水流平緩,便于大軍駐扎橫渡黃河。二、兵馬行軍必須要有足夠的水源作保證。莊浪河由河口注入黃河,漢軍渡河后沿莊浪河北進,過烏鞘嶺便進入河西,行軍途中飲水不成問題。三、河口是通往河湟地區(qū)的要道,控制河口就控制了河湟,切斷了匈奴與羌戎之間的聯(lián)系,確?;羧ゲ〔繜o后顧之憂,同時,河口也是按納、招撫、安置羌戎的理想之地。而這三條西固金城公園一帶并不具備,特別是水源問題,此處渡河沿途無河流為漢軍補充水源。因此金城應筑在河口,而河口才是金城縣治所。
后記:
《大皋蘭界邊行》發(fā)九篇已然完稿,記錄了我們從南到北、從東到西的尋訪之旅,試圖在時空的交錯中探尋大皋蘭的山川地理與民情風俗。然而,現(xiàn)實的滄海桑田使得大皋蘭的痕跡愈加模糊,逐漸消逝在歷史的風煙之中。盡管如此,仍有一些事物能夠讓我們管中窺豹,洞見大皋蘭深邃的歷史與豐富的人文內(nèi)涵。這些實錄的文字雖然掛一漏萬,但也引發(fā)了共鳴,在人們心中激起了波瀾——
后記:
《大皋蘭界邊行》發(fā)九篇已然完稿,記錄了我們從南到北、從東到西的尋訪之旅,試圖在時空的交錯中探尋大皋蘭的山川地理與民情風俗。然而,現(xiàn)實的滄海桑田使得大皋蘭的痕跡愈加模糊,逐漸消逝在歷史的風煙之中。盡管如此,仍有一些事物能夠讓我們管中窺豹,洞見大皋蘭深邃的歷史與豐富的人文內(nèi)涵。這些實錄的文字雖然掛一漏萬,但也引發(fā)了共鳴,在人們心中激起了波瀾——
讀者楊景玉留言:曾經(jīng),您無法選擇地出生在了皋蘭,如今,您依然無法拒絕選擇。成就與被成就,在歷史的長河中看似切換自如,其實每一次都蘊含著巨大的力量:是時間的力量,是天地的能量,是生命的重量。
讀者王立仁留言:皋蘭之大,天高地闊;皋蘭之厚,包蘊萬象;皋蘭之遠,遙見宗脈。大哉皋蘭!
此錄呂茹悅《愛在皋蘭》的歌詞,喚起對大皋蘭遠古的思念……
是怎樣的前緣
把我?guī)У侥忝媲?/span>
是癡是纏是眷戀
哦,是梨花滿天
你站在古老梨園
送黃河蜿蜒
我坐在月下秋千
迎花雨翩躚
牽玉手凝望遠山
訴無盡思念
為良人踮起腳尖
問永遠多遠
是怎樣的召喚
讓你來到我身邊
是夢是幻是夙愿
哦,是遠古繾綣
祁連雪落入凡間
化漫山馬蓮
三弦樂演義經(jīng)典
撥烽燧云煙
翰墨香點染河山
頌華夏萬年
太平鼓響徹云天
祈盛世平安
(責任編輯:鄭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