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講述人:何雙全 著名考古學家簡牘學家敦煌懸泉置遺址發(fā)掘主持人

懸泉置遺址

懸泉置漢簡

清掃懸泉置遺址發(fā)掘現(xiàn)場的積雪。
大西北網(wǎng)9月15日訊 6月22日,無數(shù)人期待8年之久的絲路申遺,終于塵埃落定,申遺往事可以回首了。
我省是絲綢之路最精華的地段之一。這條從長安、洛陽通往西方的大道,大體可分為東、中、西三段,其東段均經甘肅,直線距離1700公里左右,大體分為隴西段和河西段兩大部分,除此之外,草原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也有部分經過甘肅。
在絲綢之路申遺的8年間,甘肅段最初列出的申遺項目達13處之多,隨著一次次篩選,一次次比較,如今終于有了最終結果。我省玉門關遺址、敦煌懸泉置遺址、麥積山石窟、炳靈寺石窟、鎖陽城遺址等5個遺址名列其中。這五處遺址中麥積山石窟、炳靈寺石窟聲名遠播,玉門關、鎖陽城遺址歷史悠久,敦煌懸泉置遺址則是二十多年前橫空出世的遺址。
敦煌懸泉置遺址位于距離敦煌64公里的戈壁荒原中。因附近有泉水,從山崖上流下而成懸泉,當?shù)剜l(xiāng)親稱為吊吊水,后附會為貳師泉。這是絲綢之路上一處大型的驛站遺址。這個驛站從漢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開始,延續(xù)使用至魏晉時期,時間長達400年之久。在三年的發(fā)掘中,懸泉置遺址出土各類遺物達7萬余件。依照漢簡記載,從長安到敦煌在絲綢之路沿線設有80多個驛站,這是唯一一個經過發(fā)掘的驛站。著名考古學家徐萍芳曾評論說,懸泉置的發(fā)掘是絲綢之路考古學上的“偉大發(fā)現(xiàn)”。
這個遺址是如何發(fā)現(xiàn)的?那些珍貴文物是如何被發(fā)掘出來的?
今天,伴隨著絲路申遺成功的喜悅,就讓我們聆聽何雙全先生講述發(fā)掘故事。
三去遺址,在戈壁荒原中,找到幾枚漢簡
聽到懸泉有發(fā)現(xiàn)時,我正在敦煌飛機場工地進行考古發(fā)掘。飛機場發(fā)掘始自1987年5月,干到8月份時,全國第二次文物大普查開始了。這次普查以縣為單位進行。敦煌博物館參加飛機場發(fā)掘的人被調去搞普查了。9月份,他們傳來信息說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點。當時,那里沒有名字,更沒有懸泉置這個稱呼。說是在甜水井一帶的南山邊,距一處烽火臺不遠的地方。
啥發(fā)現(xiàn)呢?普查的同志說有很厚的灰層,不過也沒有采集到什么東西,定不下時代。讓我去看看。這時已經是1987年9月了,第一次去,沒有找見那個點。那里距離敦煌60多公里,戈壁灘上純粹沒有路,走路都是沿著砂溝。敦煌的同志只是記得那里有座烽火臺。到了現(xiàn)場發(fā)現(xiàn),南山邊上有好多烽火臺。只好慢慢找。順著山邊,從早上十點鐘,走到了下午五點鐘才找到,可是時間來不及,只好返回。第二天,再去。果然,灰層很厚,沒有瓦片。就動員大家排成一排,在地面上搜尋。這下有發(fā)現(xiàn),撿到了一些繩紋灰陶片和絲綢片,一看就是西漢遺址,沒問題。
時代當時就確定了,但什么性質的不知道??赐赀z址,跑到山頂上,看烽火臺,石頭壘的,從材料形制上看,和漢代的烽火臺不一樣。下山,到公路邊上的甜水井邊上看另外一個遺址。結果,這是個清代的驛站,烽火臺在,院子也在,保存得比較好。這太復雜,相聚不遠的地方,有三個不同時期的遺址。
當時,就把我們弄糊涂了。第三天,再去,還是要從這個遺址上下工功夫。我們3人排成一排,沙灘上走了一陣,看看有啥新發(fā)現(xiàn)。果然,有了大發(fā)現(xiàn)。工夫不大,就撿到了8枚漢簡。這里地勢比較高,晚上正好刮了一場風,將漢簡刮了出來。這就確認了,沒有問題。這可了不得。能發(fā)現(xiàn)漢簡的地方,就是一個重大發(fā)現(xiàn)。當年,就列為敦煌第二次文物普查的重大發(fā)現(xiàn)。
深秋開始發(fā)掘,借民工隊長的錢開支,第一天出土千枚漢簡
懸泉置遺址在公路邊上,每次去敦煌,總要去看看。1988年夏天,去的時候,意外地又撿到了幾枚漢簡,其中有紀年簡,為漢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的。這個價值就大了,漢武帝開拓河西,據(jù)兩關,列四郡,修筑漢長城,也差不多就在這前后。1989年5月份,又去,再次撿到漢簡。
10月份,去敦煌,博物館的同志說,壞了。我說,咋了?他們說那里有盜墓的了。我們到現(xiàn)場,看到了幾個大盜洞,都在灰層最厚的地方。我想,壞了,肯定有簡牘被挖了。趕緊和考古所的岳邦湖所長商量咋辦。只能搶救性發(fā)掘。
回來蘭州后,馬上向國家文物局打報告,報告中說,這里是二普的重大發(fā)現(xiàn),而且也沒有等級,又在野外,管理難度極大,需要搶救性發(fā)掘。1990年5月份,國家文物局批復下來,于是就緊鑼密鼓地準備。10月15日左右進入了工地。這時,戈壁灘上都已經下雪了。
條件非常差,懸泉置雖在公路沿線,卻在敦煌到瓜州的中點上,距離敦煌64公里,瓜州60公里。南近祁連山的余脈火焰山。處于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位置,四周又是寸草不生,唯一水源就吊吊水,也就是漢簡中的“懸泉”。
第一年時間緊迫,經費也沒有到位,我拿了5000元就下工地了。當時,發(fā)掘小組有6人,另外雇了一個民工隊,有四五十人。這么多的人,在這荒原上干活,吃住是個大問題。好在公路邊有一處廢棄的道班。我們租來,收拾收拾,擠進去了五六十人。吃水要從敦煌拉,只能保證飲用水和做飯用的水。至于洗臉,能湊合就湊合。吃的菜主要是大白菜和土豆。每天,白菜土豆,土豆白菜,實在不想吃,也得吃,沒有辦法。
發(fā)掘先從灰層開始,第一天,就出土了千枚漢簡,這下大家興奮得不得了。接下來的日子,就在苦熬和驚喜中慢慢度過。天氣異常寒冷,有時候,晚上起來,工地上就是薄薄的一層雪。我們就要早早起來,將雪掃開?,F(xiàn)在,保存下的唯一一張工地上的照片,就是我們掃雪的情景,照片上我還圍著一個花格圍巾。
隨身帶的5000元很快就花光了。但一時不能報賬。民工的工資只能打白條了。而日常的柴米油鹽開支,也不是個小數(shù)目。咋辦呢?只好和民工隊隊長商量,從他那里借錢。這可好,本來是我們給人家支付費用,誰知卻成了向人家借錢。好在,民工隊長豪爽,借錢時總是毫不猶豫。
最困難的時間是在元旦前后,元旦這天上午十點出工干活,算是休息半天,到了下午兩點狂風四起,沙塵蔽日,只好收工了。到了1月6日,工地上90%的人感冒發(fā)燒,僅剩一瓶開水,發(fā)掘現(xiàn)場39個人分著吃了最后的28個饅頭,在暮色時分坐車返回城里。
最早皮鞋,天馬遺骸,于闐國王,一道絲路風景線
到了1991年發(fā)掘時,條件又不一樣了。公路道班不給租房了。這又是個難題!在戈壁灘上,冬天氣溫極低,夏天氣溫高達四十多攝氏度,地面的溫度甚至達到80攝氏度。扎帳篷是無法扛過去的,只好拉來磚,自己蓋房子。發(fā)掘1992年就結束了。前后進行了三年,收獲是巨大的。出土了各種文物7萬件,其中漢簡有3.5萬枚,有文字的2.3萬枚,這是個不得了的發(fā)現(xiàn)。除此之外,還有大量的其他器物。這些器物,再現(xiàn)了絲綢之路上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。
懸泉置曾接待過于闐王。這位王的隨從達1060人,這樣大的接待量,在當時是個挑戰(zhàn),僅用壞的杯子就達300多個。還接待過康居國王、烏孫國公主等達官貴人。還在《漢書》以外發(fā)現(xiàn)關于天馬的記載,出土簡牘記載,天水郡的人到這里接天馬。而灰坑中發(fā)現(xiàn)的大量馬骨,就有天馬骨頭。
出土的器物中還有大量的漆器,有樽、棋盤子、耳環(huán),僅單個的漆筷子有500多根。衣服有綢、麻、棉3種,鞋則有麻、皮、氈、草、布5種,大人的鞋長40多厘米,最早的皮鞋也出自這里。
大量漢簡出土后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很有趣的現(xiàn)象。漢簡由專人書寫,他們由國家統(tǒng)一培訓或考核,因而漢簡上字體都相差不大。不同級別政府機構發(fā)出簡牘文書,簡的長度、所編繩索是不同的,中央一級文件就長,穿繩索就多。
最令人驚奇的是,懸泉置是個典型的官方接待機構,幾乎不見商隊的記載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,至今不得其解。但這并不妨礙絲綢之路上的交流,懸泉置遺址出土了400多片紙張,遠遠超過西北各地出土漢紙的總和。這些紙張從漢代一直延續(xù)到晉代。從最早包藥材的,到能寫字的都有。絲綢之路向西傳播的不僅有絲綢、茶葉,還有紙張。
依照簡牘記載,長安到敦煌沿線有80個驛置,而發(fā)掘的只有這一處。如今絲綢之路雖然通過了申遺,可是更多秘密卻等待著我們去揭開。
(資料圖片由記者翻拍)
(責任編輯:鑫報)